肺癌患者多久复查一次?查哪些项目?一文理清

原创 zoe 医学界肿瘤频道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一文理清肺癌患者复查周期

撰文 | zoe

肺癌等恶性肿瘤之所以棘手,原因之一在于各个分期、分型的肺癌类型具有不同程度的复发转移几率,这无疑是悬在患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因此,不论肺癌患者接受手术、药物还是放疗等治疗,在治疗期间和阶段性治疗结束后,都应当进行一定频率的复查,以便于及时捕捉病情变化。

总体来说,肺癌患者I-III期术后或治疗后,前2年每6个月复查,第3年起每年复查;IV期系统性治疗后每6-8周复查;在此基础上,一旦出现原有症状加重或新发症状,则需提前检查以识别当前症状是治疗的副反应还是疾病发生了进展。

下面就让我们根据分期、治疗方式选择和其他因素对复查频率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吧。

以临床分期为核心

根据 2022 年更新的 CSCO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指南、CSCO 小细胞肺癌(SCLC)指南和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的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1-3],基本复查周期如下:

▌I-II期(初始治疗为外科手术±化疗或立体定向放疗治疗后)和可手术切除ⅢA期NSCLC R0切除术后,无临床症状或症状稳定者——治疗结束后的前3年每3-6个月复查,3年以后每年复查;

▌不可手术切除 IIIA 期、IIIB 期和 IIIC 期 NSCLC 放化疗结束后无临床症状或症状稳定患者——治疗结束后的前3年每3-6个月复查,第 4、5 年每半年复查,5 年以后每年复查;

▌Ⅳ期NSCLC患者——首次接受治疗后,建议3-4 周后复查以评估方案有效性,后续治疗期间每6-8周复查1次,全身治疗结束后每8-12周复查1次;

▌SCLC 患者——对于正在接受系统性治疗的局限期或广泛期 SCLC 患者,每1-2 个治疗周期结束后复查,尤其注意脑、骨转移灶的筛查;对于疾病稳定的局限期SCLC患者,至少每 3 个月复查1次。

不同检查项目频率

根据临床分期确定的复查周期一般指的是以胸部 CT为核心的一系列检验、检查,目的是评估当前患者所处分期阶段、治疗疗效如何、有无疾病复发。

在实际临床诊疗过程中,胸部 CT、检验学、MRI、核医学、病理学等不同部位和原理的复查项目,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1-3]。

▌血常规

对于需要评估化疗骨髓抑制效应的患者,在两次化疗期间需每周复查1-2次血常规,观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最低水平,以此作为后续化疗方案、剂量的评估指标,且及时发现骨髓抑制也能及时处理,避免造成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肿瘤标记物

单次、轻度肿瘤标记物升高不能作为病情进展的依据,其变化趋势需要依靠动态监测来评估,患者可以在接受治疗前后,在来院进行胸部 CT 检查时同时完善血检,或者在两次影像学检查期间,复查血常规等其他血检时一起检验,注意肿瘤标记物并不能作为临床分期的诊断依据;

▌超声检查

对于肺外转移的肺癌患者,在疗效评估时需同时检查颈部、腹部、腹股沟等各部位B 超,以观察肝脏、肾上腺、颈部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结等部位是否出现转移,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自己触摸到颈部、胸壁部皮下结节,需完善超声检查以排除疾病进展;

▌MRI 检查

对于脑部病灶、骨转移以及部分腹腔内病灶,可以在完善胸部 CT 复查时一并进行,尤其是基线检查时 MRI 参与初始临床分期的情况下;如果出现头痛、呕吐、视力模糊、手脚抽搐等新发或加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则需直接完善 MRI 以排除脑部进展;

▌核医学检查

在肺癌方面最常用的是 ECT 骨扫描和 PET-CT,前者可用于筛查全身骨转移,后者可评估全身有无转移灶(对小的脑转移灶不敏感),包括诊断、分期与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

由于该类检查具有较强放射性,不推荐用于常规疗效评估;对于必须进行全身病情评估的患者,两次检查建议至少间隔 3 个月以上;对于基线有骨转移的患者,至少每半年复查,而病情稳定或原本没有骨转移患者,每年复查即可;

▌获取组织或细胞学的检查

当影像学检查判定疾病进展时,可通过各类活检方式对进展部位病灶进行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检查,以指导下一阶段的诊疗;但是这类检查并不会用于常规病情评估。

根据治疗类型调整

▌术后发现EGFR阳性患者

对于术后无需辅助治疗者,可以与驱动基因阴性患者一样复查;对于术后需辅助治疗者,由于术后接受辅助靶向和辅助化疗的复发模式有差异,前 3 年每 3 个月复查,第 4-6年每半年复查,6 年后每年复查[4];

▌术后发现ALK及其他少见突变患者

对于术后无需辅助治疗者,在Ⅰ期(术后无需辅助治疗,驱动基因阴性)基础上适当增加随访频率;对于术后需辅助治疗者,参考EGFR阳性的随访方案[4];

▌多原发NSCLC患者

如果同时存在Ⅰ期、Ⅱ期、Ⅲ期多原发 NSCLC,则以最高分期为基准制定随访计划[4];

▌新辅助免疫治疗患者

由于免疫治疗的特殊性,治疗周期短可能免疫治疗尚未发挥作用,而周期太长可能肿瘤发生进展失去手术机会,目前新辅助免疫治疗推荐使用2-4个周期,每2周期复查评估以制定后续治疗计划[5];

▌免疫治疗假性进展

少部分免疫治疗后可能出现症状减轻、但是影像学检查提示RECIST 1.1评估的进展的患者,在综合评估各项检查结果后,考虑可能存在假性进展的患者,建议1-2个治疗周期后再次复查[6];

▌合并症和并发症的筛查

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应该定期复查胸、腹、盆腔CT等,定期进行心肌酶谱、甲状腺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等各系统的检查,具体周期以临床分期为基准,结合患者在先前检查中出现的异常项目具体调整[7]。

重视患者自身感受

▌从身体症状来说,如果咳嗽较前频繁、痰中血丝增多、气喘加重、局部水肿范围扩大、乏力更明显或疼痛级别升高,一方面可能是接受治疗后的副反应,另一方面也可能提示近期病情发生变化,需咨询主治医生,根据当前所处分期、治疗阶段来评估是否进一步检查;

▌从心理反应来说,患者是疾病过程和结果的核心承受者,不论是家属还是医生都无法真正体会到他们的感受,因而患者有焦虑、低落、恐慌的情绪值得理解,如果患者在等待复查期间持续性焦躁不安、茶饭不思、难以入睡,可在相应分期的推荐范围内提前复查,用检查结果让患者安心,必要时可配合心理支持。

小结

对医生而言,及时而适当的复查结果是诊疗计划制定的核心依据;对患者而言,规律的复查是清楚了解自身健康状态的定心丸。

肺癌患者的复查时间要依据个体情况确定复查的时间和检查项目,为此医学专家从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许多经验,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出现症状恶化或新发症状者,请及时安排复查计划,避免延误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赫捷, 吴一龙,等. 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J].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2, 19(9):28.

[2].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2[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3].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2[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4].刘伦旭, 高树庚, 何建行,等.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随访中国胸外科专家共识[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1, 28(1):7.

[5].Liang W, Cai K, Chen C, et al. Expert consensus on neoadjuvant immunotherapy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ransl Lung Cancer Res. 2020;9(6):2696-2715. doi:10.21037/tlcr-2020-63

[6].Manitz J, et al. Comparison of tumor assessments using RECIST 1.1 and irRECIST, and association with overall survival. J Immunother Cancer. 2022;10(2):e003302.

[7].周彩存, 王宝成, 程颖,等. 中国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J]. 中国肺癌杂志, 2021, 24(4):19.

责任编辑:Sweet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原标题:《肺癌患者多久复查一次?查哪些项目?一文理清》

阅读原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