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疾病面前,世界语言是相通的。
6月27日,在中欧影像高峰论坛暨光谱技术研讨会上,300多位国内外医学影像领域顶尖专家汇聚一堂,热烈分享中欧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与发展。飞利浦大中华区总裁刘令穿梭于会场,与中欧顶尖影像学专家们交流谈论着,眉宇间透着领导者特有的光芒与风范。
“现在的国际环境使得国际交流变得复杂,能搭建这样一个沟通桥梁,我们感到非常自豪。”执掌飞利浦大中华区已有一年时间的刘令,正在推动一场企业在中国医疗创新与本土协同的深度突破。
在地缘博弈日益复杂的当下,医疗同样不能独善其身,全球医疗器械供应链正在经历一场韧性考验。当部分跨国械企在中国市场进行战略收缩之时,飞利浦拿出了一套具有中国智慧的韧性样本。
在研讨会的间隙,赛柏蓝器械采访了飞利浦大中华区总裁刘令和飞利浦全球精准诊断业务CT&AMI总经理徐丹。在这场深度对话中,两位掌舵者系统阐释了飞利浦如何以创新为矛、以本土化为盾,在行业寒冬中实现价值突围的中国方略。
飞利浦大中华区总裁刘令
飞利浦全球精准诊断业务CT&AMI总经理徐丹
01
世界变局下的“生命优先”
当前,全球医疗科技行业面临地缘政治重构、供应链重塑的严峻环境,关税带来的巨额成本压力摆在每一家在华跨国企业面前,飞利浦也不例外。
飞利浦在2025年Q1财报中声明,关税政策将给公司带来2.5亿至3亿欧元的净影响。
关税大棒下,飞利浦拿出了作为医疗科技企业的特殊使命担当。在关税战开始的那一天,刘令做了一件事。
“凡是涉及到病患生命安全的设备,一个都不能停供,我不会把病患的生命放在成本天平上去衡量。”刘令坚定地说。
在关税阴云与市场波动的夹缝中,这种战略定力让飞利浦在中国市场的脚步继续快速前进。
短期变量可能会给飞利浦带来一些冲击,但长期来看,关税问题只会加速飞利浦本土化继续深化的速度。
当全球产业链加速区域化,飞利浦以荷兰企业开放、务实、创新的独特基因激活中欧医疗合作新通道。
“在疾病面前,世界语言是相通的。”刘令说,“今天的中欧专家交流会是一个重要的起点。我们深知,这样的高端学术对话正是当前国际医学界迫切期待的——它不仅填补了不确定性下跨国学术交流的空白,更搭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合作平台。”
飞利浦在中国构建的创新生态圈,正成为其穿越地缘政治风暴的强力引擎。从技术输出者进化为生态共建者,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构建"产学研医用"五位一体的创新共同体。
刘令强调,医疗行业的发展不能靠单打独斗,任何具备高临床价值技术的突破,都需要临床专家、科研团队、产业合作伙伴的共同推动。
飞利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打破行业壁垒。2024年ISMRM大会上,飞利浦与中国高校和医院共同撰写的合作署名摘要中稿达304篇,连续三年蝉联大中华区医械企业榜首,印证了其科研生态的深度活性。
“我们坚持‘深度开放、合作共创’,重塑医疗创新的生态沃土。”这一战略定位在光谱CT的研发中体现得尤为显著。飞利浦向中国科研力量开放相关平台和原始数据,与北京协和医院团队成功发现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诊疗白塞病患者复杂心脏并发症方面的突破性作用。联合郑州大学一附院放射科教授等撰写的《双层探测器光谱CT影像诊断》,已成为全球能量成像标准的重要参考。
飞利浦的中国实践证明,创新没有国界。真正的医疗革命,诞生于学术探索、临床需求和产业能力的深度咬合。
02
从市场腹地到创新源泉,
飞利浦重构本土化坐标系
在对话中,刘令一共提到了6次“长期主义”。“本土化不是做一个酒瓶盖那么简单,它不是一蹴而就的。”
1985年,飞利浦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在华设立了第一家合资公司。此后四十年,飞利浦的中国战略演进都暗合着跨国企业在华发展的典型轨迹,却又在关键节点展现出破局者的决断。
作为飞利浦百年历史上首位中国本土籍大中华区总裁,刘令接到的总部要求是:在中国,不仅要有短期增长的回归,还要有长期主义的成功。
她认为,长期主义是能够整合所有的资源,做到中国自洽、中国自主的战略模式的成功。
在如今的中国市场,本土化进入深水区,简单的产地标签转换已站不住脚。在跨国企业纷纷打出“在中国,为中国”战略之时,真正的本土化到底是什么?似乎仍有未竟之意。
此时,飞利浦的中国战略已更进一步。在“在中国,为中国”之后,飞利浦提出“源自中国”。中国从市场腹地进化至创新源头,飞利浦从这里看见世界。
对于“源”,刘令将其解读为创新的起源、资源的整合以及全球创新之源。
中国市场之庞大与复杂,除了具备广阔的市场空间之外,也为跨国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创新灵感。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的数量接近美国的总人口。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预计到2035年左右,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如此庞大且快速增长医疗健康需求体量,催促着中国医疗事业需要快速、及时地承接并优化产业结构。
更重要的是,中国医疗体系的梯度差形成天然的创新压力测试场。徐丹坦言,如华西、协和等顶尖医院完全可以对标梅奥诊所、MGH(麻省总医院)或莱顿医院(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的技术标准,而在广阔的基层,县域医院单台CT每天要扫描200-400例病人的极限工况,又可以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医疗需求样本。
这种“顶端创新+基层落地”的双轨验证,使其技术方案天然具备弹性适配能力。飞利浦看到了这一点,决定把中国的本土洞见作为全球创新源泉,以中国创新反哺世界,重构飞利浦的“创新坐标系”。
近年来,中国通过持续加大对医疗科技创新的投入,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科研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体系,为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本土化供应链垂直整合提供了坚实基础。
目前,飞利浦在中国设有3大创新中心以及5大综合性生产基地,95%以上产品实现本地化。独步全球的无液氦1.5T磁共振也同样落地中国产线,供应链成本优化持续加速。
刘令还透露,飞利浦最新的无液氦3T磁共振也将在中国进行全球首发,进一步提升“中国智造”的市场地位。
除此之外,飞利浦已在领导层的组织架构上显示出深化本土战略的坚定决心。在飞利浦全球执委会12位核心成员中,刘令和薛洁两位中国人占据关键席位;CT业务全球负责人徐丹以及CT全球研发负责人同样都是中国面孔。不仅如此,7月1日起,戴鹰已正式加入飞利浦,担任新设立的大中华区创新负责人,领导层本土化比例创历史新高。
“我们不仅在中国生产,有中国速度,还要打通中国的生态系统,真正地去把中国的临床洞见端到端地放到研发当中去,实现一个闭环。”刘令说。
03
当硬件竞赛进入平台期,
光谱CT直击“医疗系统核心矛盾”
在CT业务上,飞利浦的“中国创新”实践得更为彻底。
早在2014年,飞利浦就将全球最大的CT研发中心设在沈阳,深度贴近中国临床实践。近期,沈阳研发中心又进一步升级,成为飞利浦全球CT业务的重要研发和创新中心。
此外,飞利浦苏州医疗影像基地建立了标准检验实验室,确保在中国研发的产品在早期阶段就能接受到机械、电气以及电磁兼容性能的全面测试。该基地以"全球质量标准·中国制造效率"为双轨准则,同时满足FDA、CE、NMPA等国际认证体系,其产品除了供应中国市场,还远销世界多个国家。
中国已经成为飞利浦CT业务的全球第一大市场,CT产品已实现100%国产化。通过技术转移、研发创新,飞利浦在中国已经完全能够实现关键元器件的“自给自足”,并且使“中国智造”成为全球供应链韧性节点。
当下,放射检查项目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正在全国多省执行。按照国家医保局要求,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之后,将更侧重于检查结果精度为导向,而非设备参数等条件。
当硬件参数竞赛陷入滞涨期,CT行业的竞争主战场正转向临床价值的全面重构。国家下发的放射检查项目的立项指南,在CT平扫、CT增强、CT造影成像(血管)三个收费项目中,均将能量成像纳入“加收项”。
能量CT拓宽了传统CT的应用范围,对人体组织的诊断突破了形态学的限制,可以实现功能成像、代谢成像甚至分子成像,图像更加精准,对一些临床疑难疾病比如心脏、肿瘤、神经等领域的帮助更大。
作为能量成像领域的引领者,飞利浦早在2008年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上就首次提出“双层探测器光谱成像”技术概念;2016年,飞利浦推出全球首台双层探测器光谱CT,自此,CT从“黑白”进入“彩色”时代。
面对中国医疗体系的断层式结构,飞利浦光谱CT的技术突破与中国医疗改革需求的深度耦合,展现出罕见的全域穿透力。当传统CT竞赛聚焦于“更快的转速、更多的排数”,飞利浦选择将创新锚定于“医疗系统核心矛盾”。
徐丹表示:“硬件的创新已经减速了,我们更关注的是临床效能。比如怎么进行工作流的优化?以前需要医生进行 20个点击动作,现在能否变成5个甚至1个?能不能实现一键操作?”
在降本增效方面,飞利浦已构建了一套贯穿全价值链的智能生态系统。对于人工智能(AI)赋能,飞利浦是医疗企业中最早的实践者之一。早在2013年,飞利浦已经把AI部署在其全球战略方案里。
徐丹表示,我们的AI实践绝非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实现了从硬件底层到临床工作流的全方位重构。如即将推出的光子CT,飞利浦在晶体材料和探测器层面进行了深度AI优化,构建了完整的AI就绪硬件平台。
这种"硬件预埋+软件迭代"的创新模式,让飞利浦的设备不仅满足当前临床需求,更为未来5-10年的AI技术演进预留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对于创新之道,飞利浦一直围绕四个目标来发力:更好的治疗效果,更低的诊断治疗成本,更舒适的患者体验,更好的医护人员满意度。“这是一个医疗经济学。”刘令认为,“ 我们的核心文化是Impact with care,我们希望实现Better care for more people,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好的关护。”
而这些创新理念与国家在医疗领域降本增效的改革目的不谋而合。
如在早期的癌症筛查上,传统模式下患者至少需辗转三次检查(基础CT初筛→MR定性→PET/CT定位),耗时至少3天、费用近万元;而单次光谱扫描即可同步获取解剖结构、组织特性及代谢活性三维数据,使诊断流程压缩至0.5天,整个流程的工作和费用进行了极大的简化和降低。这种临床效率跃升精准契合了国家医保控费与DRG支付改革的核心诉求。
除了可以促进医疗资源优化,光谱CT的终极目标仍然是治病救人。“比如,在急诊场景中,传统黑白CT无法快速鉴别病灶,医疗救治风险大幅增加。但光谱CT能迅速鉴别诊断,医生可以马上判断是否要给病人做手术,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这不仅是资源整合,而是真正的民生受益。”徐丹强调。
04
结语
当本土化从制造基地升维至创新源头,当竞争战场从参数转速转向价值创造,中国市场便不再是存量搏杀的角斗场,而是成为孕育全球创新增量的沃土。飞利浦的这条破局之路,正在照亮中国医疗科技事业的下一个四十年。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